馬紅漫 (經濟學博士 財經評論員)
  中石油與中石化獲得了財政資金的鼎力支持。據年報公開數據統計,自2004年以來,“兩桶油”共獲得國家財政補貼1258.83億元,其中中石油近三年一直都是A股“補貼王”。
  兩大石油巨頭獲得財政補貼的理由如出一轍,那就是在海外原油價格高企的語境下,煉油板塊業務持續虧損,需要國家財政予以扶持。其實,石油巨頭的業務範圍寬廣,煉油只是從原油開采到成品油銷售鏈條中的一個環節,就公司整體盈利能力而言還是十分強勁的。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裡,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凈利潤分別達到了1296億元和672億元。這種以局部業務經營不善為理由申請補貼,本身就具有明顯的非市場化特征。當然,石油巨頭可以將煉油板塊的虧損歸咎於行政部門對成品油價格的管控,但如果以此邏輯演繹,高達千億的高額利潤也是石油巨頭憑藉壟斷地位而來,那麼是否應當將這些盈利也如數上繳財政呢?
  事實上,針對煉化虧損業務的巨額補貼不僅無法平復壟斷企業的欲望溝壑,反而因市場邏輯被扭曲而成為鼓勵其粗放發展的推動力量。隨著近期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燃油消費需求增速也開始走低,但石油巨頭卻無視國內市場供求格局變化,興建煉油廠衝動有增無減,過剩的產能只能向海外市場尋求出路。據中國海關數據顯示,3月份,中國每日出口成品油65萬桶,同比增長3.4%;進口56萬桶,同比減少近25%,進口量為2012年8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在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海外,成品油售價不可能再有所謂的公式指導,出口成品油價格只能隨行就市,有可能低於國內現有定價。而因為有了源源不斷的煉油補貼,石油巨頭可能對海外價格波動風險不會十分敏感,但實質上卻會給國內稀缺的石油資源形成浪費。
  可見,成品油市場的壟斷格局若得不到及時釐清,將使得國內石油資源配比失衡現象積重難返,堪為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重大阻礙。就煉油環節而言,其生產具體成本一直未有公開,所謂的虧損也是石油巨頭的一言堂而已。由於競爭壓力缺失、外部監督弱化,壟斷油企在內部管控、壓縮成本方面乏善可陳,最終導致了資源品配置的失衡局面。
  需要指出的是,作為央企的石油巨頭在獲得巨額盈利之後本應積極擔負起反哺民生的社會職責,而不是以全民所有的名義一味索求全民財力支持。扭轉這一局面的切入點就是卸下行政管控思維,引導壟斷巨頭走出制度“襁褓”、切實消融民企入圍的“玻璃門”,在搭建起有序競爭框架之後放手市場博弈機制進行調節。放眼長遠,引進市場因子也是解決石油領域定價機制僵化、產業運作效率不佳問題的一劑良藥,需要有關部門衝破既得利益方的阻力,銳意改革與創新。
  (原標題:石油巨頭當走出政策“襁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y29hyjex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